商品原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其品质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加工和利用。而“含水”和“含盐”是评价原油品质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原油的品质,还会给后续的炼油、运输和储存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商品原油是否含水含盐,以及含水含盐的程度如何,是极其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篇文章将深入浅出地探讨商品原油的含水含盐问题,并分析其对原油贸易和加工的影响。 简单来说,答案是:是的,商品原油通常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水和盐。 只不过,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原油的品级和经济价值。
原油在地下储藏数百万甚至数亿年,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地下水接触。 这些地下水一部分溶解在原油中,形成溶解水;一部分以乳状液的形式分散在原油中,形成乳化水;还可能存在游离水,即以独立液滴或水层形式存在于原油中。 这些水溶解了地层中的各种盐类物质,因此原油中通常也含有不同浓度的盐分。这些盐分主要以氯化钠(食盐)为主,其次是氯化钙、氯化镁等。
原油的开采过程也可能增加原油的含水量。例如,在注水采油过程中,会注入大量的水到油藏中,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这些注入水的一部分会与原油混合,从而增加原油的含水率。 原油在开采、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也可能由于设备泄漏、雨水渗入等原因而增加含水量。
水和盐在原油中的存在形式不仅影响原油的品质,还会影响原油的物性参数,例如密度、粘度和流动性等。 如果含水量过高,会增加原油的运输成本,也会对炼油设备造成腐蚀和堵塞。 高盐分也会加速设备腐蚀,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产品收率和质量。
原油的含水率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例如1%、5%或者更高。 含水率越高,原油的品质越低,其价格也相应降低。 高含水率不仅影响原油的热值,还会降低原油的密度,增加运输和储存的难度。乳化水的存在会使原油粘度增加,影响原油的流动性和管道输送效率,甚至可能造成管道堵塞。
原油的含盐量通常用克/升(g/L)表示。 含盐量越高,对炼油设备的腐蚀也就越严重。 高盐分会加速设备的老化,缩短其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并可能导致生产事故。 在炼油过程中,高盐分会对催化剂造成毒害,降低催化剂的活性,从而影响产品的收率和质量。 尤其对于一些精细化工产品,对原油的含盐量要求更为严格。
为了提高原油的品质,降低含水率和含盐量,通常需要进行原油脱水和脱盐处理。 常用的脱水脱盐工艺包括电脱水、化学脱水和加热脱水等。
电脱水: 利用电场作用,使油水乳状液中的水滴凝聚长大,并最终分离出来。这是一种高效的脱水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含水量较高的原油。
化学脱水: 使用一些化学试剂,例如破乳剂,破坏油水之间的乳化作用,促进水与油的分离。 这对于处理高含水量、高粘度和高乳化程度的原油比较有效。
加热脱水: 通过加热原油,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水分子的动能,从而促进水与油的分离。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脱水方法,但需要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原油的挥发和分解。
原油的含水率和含盐量是原油贸易中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原油的定价。 高含水率和高含盐量的原油,其价格通常低于低含水率和低含盐量的原油。 在国际原油贸易中,买卖双方通常会对原油的含水率和含盐量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检验,以保障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原油的品质认证和检测也因此显得至关重要。 买方需要评估原油的含水含盐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炼油工艺或进行额外的处理,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原油的品质控制将会越来越重要。 未来,原油脱水脱盐技术将会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开发新型高效的破乳剂和分离技术,提高脱水脱盐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同时,加强对原油品质的在线监测和控制,实现原油生产、运输和加工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油田开发技术将致力于降低原油开采过程中的含水率,从源头上控制原油的品质。 这将有助于提高原油的经济价值,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石油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商品原油含水含盐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将持续推动整个石油化工行业向前发展。